2012/07/02

王文華:你是「搭便車」還是「做選擇」?



廣告出去了,網站上線了。語氣非常堅定,但對於廣告的成效,
Steve和我一點把握都沒有。會有多少人來應徵?誰也說不準。


  這種不確定性,正是我們喜歡的。Steve寫email給我:「因為無法預測,人生


才更刺激。跟你賭一碗牛肉麵,我們會收到1500份履歷表。你賭幾份?」


  我回信:「賭牛肉麵?我跟你賭一頭牛,我們會收到2000份!」


  一個月後,我們收到350份履歷表。


  雖然數目不如預期,但素質超乎想像。有教授、總經理、科技新貴、藝術家、
還有沒畢業的大學生。


  我一份一份地看,都很優秀,怎麼選?


  我訂下標準:找「做選擇」的人,而不是「搭便車」的人。


  因為自省之後,我發現自己從小到大,大部分時間在「搭便車」。
  
意思是我一直走著社會期待的、最主流、最安全的康莊大道。別人替我安排好了
路線和車,車來了,我就上,車上都是跟我一樣的人,每個人都覺得旁邊的人比他笨。
到站了,我就下,另一班車立刻就來了,毫無延誤、安穩舒服。一切都很順,
一切都精準。
  
一路上,我不需要想、不需要徬徨。一路上,我只要動腦筋,不需要傷腦筋。
一路上,我從來不需要為自己做出任何選擇,當然也沒有承受過任何後果。
  
怎麼可能?我不是選了科系、學校、公司、產業、女友嗎?
  
但那些並不是真正的選擇。


真正的選擇,是選了這個,會失去另一個同等重要的東西。


  真正的選擇,是選了之後,自己或身旁親愛的人會付出很高的代價。
  真正的選擇,是選了之後,半夜會突然驚醒。
  真正的選擇,發生的時機不會定時定期,也沒時間讓你四處請益。
  真正的選擇,事先沒辦法列表分析。
  真正的選擇,事後沒機會從頭來起。
  真正的選擇,通常是帶來更多的辛苦,而不是立即的幸福。
  真正的選擇,長期下來未必會贏,但短期看來統統是輸。


  我一路搭便車,並不是因為個性保守,而是不知道還有其他選擇。
和我一樣五年級的同學,在政治、經濟、資訊都封閉的環境下長大,沒有網路、
手機、有線電視、Facebook。沒聽過比爾蓋茲、或Google的傳奇故事。


我們雖然也生吞活剝地看原文的《時代雜誌》,但對世界和人生的了解,大部分還是來自父母和老師。父母和老師,當然希望我們選擇主流價值。所以大部分的同學,都變成醫生和工程師。


  但我相信很多乖寶寶,都曾經對女生放沖天炮。最嚴格的教官,年輕時也曾在夜店流連忘返。搭便車本身,並不是壞事。只不過要問自己坐在車上時有沒有注意
窗外的風景?看到美景敢不敢在高速下跳車?


  我做過一些選擇:從文學改念企管、從美國回到台灣、離開企業界、
告別深愛的女友。後來發現:真正為我的人生帶來持久的感受、並產生深刻影響的,
都是這些選擇。那些搭便車的經驗,或許舒適光鮮,但過了之後,
只剩下一些風景照、一張比較好看的履歷表。只有這些產生巨大摩擦力的「選擇」
,直到今天,還讓我覺得真正活著。


  因為我親身體會過「做選擇」的深刻感受。所以我在收到的350份履歷表中
,仔細尋找當事人「做選擇」的蛛絲馬跡。


  年紀不重要。因為年紀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會搭便車或做選擇。Steve年紀
比我大,他做了比我多的選擇。而我碰到一些大學生,想法比我還保守。


  但在徵才的過程,我發現整體來說,年輕的一代比我願意、也有能力,做選擇。
透過網路,他們看到更寬廣的世界和人生,並且毫不客氣地去擁抱。
他們到歐洲當交換學生,到中東自助旅行。自己開公司,倒了後開另一家。
永遠都缺錢,但持續找方法賺錢。他們把皮膚曬黑、牙齒刷白,尋找名利之外
的彩色地帶。他們叛逆但善良,與眾不同但不憤世嫉俗,大學剛畢業就想全職做公益
,而且願意為了公益而犧牲自己。


  選擇,是年輕人的特權。還敢選擇,就代表你還年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閱讀地圖

歷史上人為書而瘋狂, 但現實裡, 愛書的人仍有但是越來越難尋. 一切知識的傳播都是靠書, 書靠印刷術的發明的普及與傳播. 書,權勢的權力還是在讀者, 有讀者,書才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