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0

全家出游的意义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西蒙•库柏
 
作为一个对探究人性感兴趣的人,我常常想不通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举家出游?最近,我们带几个孩子去意大利南部度假的时候,我再次思考了这个问题。几乎每天都下雨,这是意料之中的。还有每个家长都很熟悉的事情:比如早上6点20分,本来筋疲力尽的孩子就已经醒了,吵得你无法继续睡;比如跟一个三岁的小朋友解释庞贝古城;又比如晚上我们长途跋涉,来到书中介绍过的餐馆,点了菜,却眼睁睁地看着小朋友们在菜上来之前就倒在桌上睡着了。然而,当易捷航空(easyJet)载着我们回到家的时候,我想我已经知道为什么会有人带孩子出游了,我甚至理解了他们为什么要孩子。
全家出游的困难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在家里,要想跟伴侣和孩子相安无事都够难了,更别提连着许多天跟他们绑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休闲问题专家苏珊•M•肖(Susan M. Shaw)认为,“家庭休闲”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她悲观地写道:“研究显示,此类活动基本上不能算理想的休闲活动。”在《奶油茶点、堵车和晒伤:伟大的英国假期》(Cream Teas, Traffic Jams and Sunburn: The Great British Holiday)一书中,作者布里安•瓦伊纳(Brian Viner)描述了自己小时候跟父母在海边度过的一个假期。小瓦伊纳跟父母共住一间房间,在那一周里,雨连绵不停,他无聊得剪自己的头发玩,还挨了妈妈一巴掌。最后,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听到广播里说,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遇刺了。
带孩子出游或许不是一件乐事。然而,正如我一位经济学家朋友喜欢说的,人不是为了寻开心才要孩子的。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早已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孩子的人比没孩子的幸福感更低。我那位朋友说,关于人为什么要孩子的最佳解释是:这是一种生物本能。人要孩子,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将来,是为了让自己的基因在自己生命结束之后继续延续。同样,带孩子出游,也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将来。
许多家庭都试图向理想的家庭生活靠拢,而实际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大多数时候,人们希望为家人创造美好的记忆:为家人留下一些快乐的瞬间,大家各奔东西之后,也有这些瞬间可供追忆。孩子们长大离家之后,家庭实际上就解体了,即便孩子们的父母还在世、还是夫妻。这意味着家长们只有十来年的时间来创造快乐的记忆:从孩子们5岁左右会记事起,到他们十八九岁准备离家时止。全家出游是家长创造这种记忆的最好方法。
我们对家庭的许多记忆都来自假期。在度假的时候,我们最能感受到家庭的存在:全家人都在一起,大人不用工作,孩子不用上学,也没有与外人的社交活动。假期浓缩了家庭的精华,因此,如果假期超过一两周,就会变得让人无法忍受。事实上,即便假期不到一两周,也可能非常要命——你只用看看每年圣诞节后有多少人去看精神科医生就知道了。
在假期里,你整天泡在家庭氛围里。那种奇异的假日氛围在孩子心上留下了印记。假期中拍的那些照片也会加强这个效果。事实上,拍照本身可能就是假期的主要目的:照片将记忆定格,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看到照片,就会回忆起当年。路易斯•贝格利(Louis Begley)最近在《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上撰文,回忆二战前他的童年时期。“在我对波兰最早的记忆中,”贝格利写道,“最清晰的部分就是在一个偏远的乡下地方消暑的经历。祖父母在那有一处小小的房产。”他接着极其详细地描述了那个夏天的情景。那是在1938年的波兰,当时他4岁。在那篇文章上方,有一张他小时候的照片。小贝格利在一张户外餐桌旁对着镜头微笑,身后还有些大人。在照片拍摄后不久,灾难就将降临在这些人身上。
那个夏天是勾起贝格利旧日回忆的东西。几十年后,如果还有人记得我的话,他们对我的主要印象可能会来自我儿子的记忆——很久以前,在索伦托度假时,我曾推着他荡秋千。这就是我组织全家去索伦托的意义:不是为了孩子们那一周的开心,而是为了给他们一份记忆。孩子们的记忆赋予你自己的生活以意义,否则,你不过是在一天天混日子。一位哲学家朋友曾告诉我,如果没有人记得我们,人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组织全家出游是为了给日后留下一份回忆。明白了这个道理,旅途中的种种不便也就可以忍受了。我还清晰地记得约30年前全家从意大利度假归来时的情形:漂亮的红砖房子和门前的冷杉树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打开家中大门的时候,母亲说:“度假最美妙的部分就是:回家。”那时候,我还不懂这句话的意思。
译者/吴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閱讀地圖

歷史上人為書而瘋狂, 但現實裡, 愛書的人仍有但是越來越難尋. 一切知識的傳播都是靠書, 書靠印刷術的發明的普及與傳播. 書,權勢的權力還是在讀者, 有讀者,書才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