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6

金融斷層線

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對有些投資人仍是餘悸猶存. 那幾天賠慘了吧.

"金融斷層線" 書中內容非常豐富,強力推薦閱讀.

過去 1973-2010 台灣和中國都是靠出口導向做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以前我們努力工作, 西方國家努力消費;

但現經濟失去了動能, 因為西方國家的過度消費產生了很多後遺症,

誰才是下一個經濟成長的引擎?

全球金融市場有些可見及不可見的斷層;
  • 過度的量化寬鬆政策造成股市房式的泡沫並引發通貨膨脹, 
  • 世界需要一個超主權貨幣.
  • 商業追求獲利到底是應該為了個人還是為了公眾?
  • 甚麼東西都可以,都應該證券化嗎?
房貸透過證券化的包裝賣給不知情投資人;
退休金投資在高風險的債券,要老年人何以安養?

美國銀行業的曝險程度其實是基於所有條件都不變的假設基礎上.
事實上怎麼可能?
每個月的貸款若無法準時償還,假設條件不就不成立了嗎?

金融業的誘因其實是一種扭曲.
高獎金但卻低罰金.  信用違約還可以將風險轉嫁.

這樣的誘因促使人不論道德是非, 只是不斷在尋找機會, 一切績效以錢來評量, 最終促使了貪婪.

這也促使了我們反省到底工作的動機與價值為何? 都是為了錢嗎?
工作中找到自我價值感能提供員工的生產力.

全球經濟的融合產生全球經濟的斷層.
我們要找出來這些斷層在哪?
  • 以往開發中國家努力工作存錢, 已開發國家花錢,舉債,努力消費, 維持一個市場的低利率,以促進經濟的增長,所以助長了房價的上漲 .  
  • 房屋的需求來自於信用低落卻有需求的無殼蝸牛. 但住者有其屋的政治理想難道錯了嗎?  
  • 靠借新債,還舊債的模式, 一旦貸款條件改變,難以長期維持. 
  • 房貸的證券化, 證券包裝成信評良好的證券向大眾募資.
  • 房市所造成的過度消費. "住者有其屋"是政治理想但為考量市場信用因素. 過度忽略假設前提.
東西方對借錢,借貸文化觀念的差異,

西方國家借錢是一種合約關係,債權是受法律保護; 

金融業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與人保持距離, 以錢評估一切; 卻忽略了很多實際觀察人際關係及互動的機會, 也忽略了信用評等需要很多主觀的觀察.
.
非西方國家借錢方式不透明, 很多的"關係"及政府的干預.  
所以,當西方國家借錢給方西方國家,往往是短期借款,而且用外幣支付,並透過當地銀行放貸.

在美國有很嚴重的收入不均,貧富差距的問題. 
就業市場上需要的是有技術的勞工; 但是缺乏教育的機會,無法學到技能,以致薪資無法增加.  
只有靠教育才能改變.  所以千萬不要相信媒體上有人說什麼讀書無用論, 那是騙你的.

中產階級花費增加,但技術沒增加,薪資沒增加. 但政治上卻鼓勵消費,促進經濟發展, 以致過度信用擴張.

我們對於"人的價值"應該要有更多的思考. 這包括 "廣泛的潛能, 健康, 知識,才智,態度, 社交性向,同理心", 中學 大學及家庭 社區都有扮演一部份角色.
要培養轉職力, 汰舊換新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以應付環境改變.

很多存錢的想法和方案應該要在企業裡被討論, 過度消費是錯誤的.

2008年金融危機是因銀行大量持有以次及房貸低壓貸款擔保證券.
金融業太短視,專注太多在短期的利益上,造成道德風險.
其實銀行業應該是個零風險的保守行業.
應該要找到政策和市場兩方的平衡點. 

政府政策方向當然受到政治的影響, 鼓勵民粹式的信用擴張, 造成政治上的投機主義,
如此的放款卻沒適當調整風險.  不守信用是要付出代價. 過度援助將會形成一種依賴. 記得俄國總理普亭2011.8.1日 大罵美國是寄生蟲這段往事嗎?

需要矯正過去扭曲的行為. 要謹慎消費.

我不覺得謹慎消費有什麼丟臉, 台灣文化是有豐富的勤儉美德.
我也比較欣賞理智消費的聰明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閱讀地圖

歷史上人為書而瘋狂, 但現實裡, 愛書的人仍有但是越來越難尋. 一切知識的傳播都是靠書, 書靠印刷術的發明的普及與傳播. 書,權勢的權力還是在讀者, 有讀者,書才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