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資廠赴中國設廠, 以勞力密集產業 ,加工貿易出口的經營模式已出現困境.
中小企業缺乏人才與管理技術,台商優勢盡失,今年以來更明顯爆發出售土地廠房,希望全身而退。
製造業加工出口領域,舉凡筆電、成衣都列在該類, 加工出口區, 比如昆山,寧波, 東莞,依賴相對便宜勞力密集優勢已不復見, 主因是平均勞動成本增, 出口衰退, 過去加工出口型貿易約占總貿易量50%, 現今只剩36%.
勞動合同法施行後,退休金提列須依年資溯及既往, 所以陸籍員工入台資廠做多久就算多久年資, 有些人高中畢業就入廠, 28歲時 已工作10年, 就等退休了. 年資8年以上也不得隨意資遣, 法令設計讓台資廠人事運作難度加大. 最近連台商幹部也得加入中國社會保險,以前台幹是沒有中國員工的"五險一金". 台資廠很多毛利保三保四行業西進價成本的意義已經不大.
去中國設廠 如果不能獲利,反而培養老闆,增加競爭對手, 且產品若是原材料,零組件, 也無法直銷內銷市場也不能賣給消費者, 台資廠須思考在中國做這樣的不被鼓勵的行業意義為何?
只能說中國政府對於產業政策宏觀調控的手法, 讓台資廠當地經營陷入兩難. 且降低成本做人事調節自然想到派駐的台幹. 迫使加工貿易型產業的台資廠經營區居弱勢, 台幹陸幹的定位與價值也會出現問題與調整.
雖然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表示,目前台商聘用陸籍幹部占比較高,但面臨接班和陸幹心態等問題,對台籍幹部仍有相當大的需求; 但就實際台資廠情況, 為調節人事成本,台幹的比重在下降, 而且較不會跟當地勞動法令相牴觸. 裁一位台幹比陸幹要容易些, 勞資爭議也較小.
簡單的結論, 勞力密集型的加工貿易行業及產品在中國已不再有經營優勢, 中國政府的規劃也是在調整產業結構, 經理人要看清產業經營現實與趨勢作適當因應.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