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0

馬縂統在9/2/15 紀念抗戰勝利致詞全文

總統致詞內容為:

在開始致詞前,我要先介紹特別從美國等地來華,參加紀念抗戰活動的外國貴賓:第一位是美國前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孫子大衛.羅斯福(David B. Roosevelt)伉儷與他們的兩位女兒;第二位是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先生的外孫克里夫頓‧杜魯門‧丹尼爾(Clifton Truman Daniel)先生;第三位是美國前總統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先生的孫女瑪莉‧艾森豪(Mary Jean Eisenhower)女士。

第四位是前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駐華美軍指揮官魏德邁(Albert Coady Wedemeyer)上將的孫子威廉‧魏德邁(William Wedemeyer)先生及他的女兒;第五位是與我國在抗戰期間情報合作密切的前美國戰略情報局駐華負責人梅樂斯(Milton E. Miles)將軍的兒子查理斯‧梅樂斯(Charles H. Miles)先生;第六位是飛虎隊王牌飛行員,曾擊落18又1/4架日機的希爾(David Lee "Tex" Hill)先生的女兒夏儂‧史瓦普(Shannon H. Schaupp)女士和她的兩位公子。


第七位是仁安羌大捷當中為盟軍解圍的新編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將軍的兒子劉偉民先生伉儷;第八位是飛虎隊飛官李學炎將軍的女兒李舒非女士、兒子李為平醫師伉儷;第九位是曾參與盧溝橋戰役的譚瑛將軍的女兒譚惠珠女士和她的先生;第十位是曾經參與緬甸仁安羌戰役的英國退役陸軍上尉費茲派翠克(Gerald Fitzpatrick)先生;第十一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援救出近百位被德軍判刑的比利時人的錢秀玲女士,她的兒子Dimitry De Perlinghi醫師伉儷及他們的公子。

今天,我以虔敬的心情,主持「中華民國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暨民國104年軍人節表揚大會」。
剛才我頒發了「國軍楷模」、「國軍模範團體」、「敬軍模範」以及「全民國防教育傑出貢獻獎」等4個獎項,我要對獲獎的國軍單位與官兵表達祝賀之意。同時,我也要恭喜獲得「敬軍模範」以及「全民國防教育傑出貢獻獎」的國軍同仁與社會賢達。

今(104)年是抗戰勝利七十週年,七十年前的今天,日本代表在東京灣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降書、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正式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剛才我也頒贈了8位曾經參與抗戰的前輩們「抗戰勝利紀念章」。為了感謝國內外的抗戰前輩,從今年7月起,我們開始頒發「抗戰勝利紀念章」,到目前為止,已經發送了6,653枚,其中大陸地區有705位申請,已經發放了402枚。

我在這裡要代表政府與全國同胞,向所有抗戰的前輩們表達最高的敬意與最深的感激,各位的犧牲與奉獻,換來了國家的生存與民族的尊嚴,這段歷史,中華民國永遠不會忘記!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士也永遠不會忘記!

現在,我要從世界、中華民國以及臺灣三個層面,來談談紀念對日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的意義。 

首先,八年抗戰不但挽救了中華民國、光復了臺灣,也幫助同盟國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

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保衛戰。國軍以落後的裝備與訓練,對抗先進精良的日軍,歷經重大會戰22次,大型作戰1,100多次、小型作戰3萬8千多次;官兵傷亡322萬人,共有268位將領殉國,百姓死傷更在2,000萬人以上。但是國軍不妥協、不投降,堅持到底,終於獲得最後勝利。  

民國30年12月珍珠港事變後,我國對日宣戰,與英、美結盟抗日。國軍也承擔責任,到境外作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民國31年4月,國軍新38師所屬的113團劉放吾團長率領全團八百官兵,在緬甸擊潰數倍兵力的日軍,解救了7,000多位英軍、記者及傳教士,轟動中外,史稱「仁安羌大捷」,這更是國軍境外作戰的首次大捷。參加這場戰役的英國前陸軍上尉費茲派翠克先生今天也在現場,他曾經出版三本書記錄這段歷史,強調中華民國當年身陷苦戰,仍然援助友邦,力克強敵的故事。

抗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在軍事及外交上大力協助我國。 他說過:「二次大戰勝利的一個關鍵,就是中國全力堅持對日作戰,避免了日本與德國會師,將戰場連成一線」。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芮納.米德(Rana Mitter)在他2014年專書《被遺忘的盟友》序言中也強調:「中國的抗戰是在毫無勝算之下,堅忍不拔、不顧一切、奮戰到底的英勇故事。證明外國記者和外交官一再唱衰中國,認為中國必將滅亡的預言完全錯了。 這個貧窮、低度開發的國家,孤軍奮鬥,力抗日本4年,牽制了80萬全球最現代化的雄師勁旅;同盟國能在歐、亞戰場同時作戰,節節勝利,多靠中國與日本纏鬥不休」。這些都說明了我國抗戰的艱辛與血淚,以及對二戰勝利的卓越貢獻。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的70年間,國共內戰、韓戰與東西方的冷戰相繼登場,國際情勢發生巨變,使得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的英勇奮鬥以及對二戰的貢獻往往被國際社會所忽略。隨著時代變遷,檔案開放,史觀也日趨多元,這段歷史在70年後的今天終於逐漸得到應有的重視,不再「被遺忘」了。

接下來,我想和各位談談抗戰對中華民族的意義。近年來,關於「誰領導抗戰」的議題,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長期以來,中共自稱領導抗戰,共軍是「中流砥柱」,忽視當年國民政府領導全國軍民八年抗戰的歷史與貢獻,我們感到非常遺憾。

中共曾參與抗戰,這一點我們從不否認;但中共並非居於主導地位,而是輔助地位,也是事實。民國26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蔣中正委員長在7月17日發表「廬山談話」,號召全國軍民:「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9月22日公布的「共赴國難宣言」,中共響應政府號召投入抗戰,經軍事委員會收編為第八路軍與新四軍,之後八路軍改為第十八集團軍。但幾乎同一時間,中共就確定了「七分壯大、二分應付、一分抗日」的發展策略。

十年前,抗戰勝利60週年的時候,中共曾經把抗戰劃分為「正面戰場」及「敵後戰場」,肯定國民政府領導正面戰場,但強調共軍在敵後戰場的貢獻。事實上,隨著大量史料公開,很清楚的可以看到,抗戰期間不論正面或敵後,國民政府始終居於領導地位。

在抗戰期間的22次重大會戰當中,中共唯一參與的所謂「正面作戰」,是民國26年9月太原會戰當中的一場「平型關戰鬥」,動員了第115師1個團兵力殲滅日軍500餘人的補給部隊。此後,中共就轉往敵後從事游擊戰,如所謂「百團大戰」,採取儘量避免與日軍正面作戰策略,保存實力,併吞地方部隊,甚至攻擊國軍,擴大地盤。

抗戰8年268位殉國的將領中,僅有1位前八路軍的少將副參謀長左權屬共產黨籍,這與國軍其他267位將領的慘重犧牲兩相對照,抗戰是誰領導的,已經十分清楚。更何況所有的重大會戰與大型作戰都是國軍主導,抗戰勝利後,東京灣盟軍受降典禮由國軍參加、中國戰區國內外受降典禮也全部由國軍主持。

歷史真相只有一個,抗戰是國民政府蔣中正委員長領導全國軍民艱苦奮鬥的成果。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臺灣光復;沒有國軍犧牲奮鬥,也不會有今天中華民國自由、民主、繁榮的生活。我身為中華民國總統,有責任將這段國家重要歷史清楚的交代,並傳承給後代,不容抹煞。

最近,我一再呼籲,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日本政府應該正視史實,就事論事。

七年多來,海峽兩岸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開始了歷史性的和解與合作,我們深切盼望,在兩岸交流空前頻繁的此刻,大陸當局能夠以同樣的原則,看待抗戰。對日抗戰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前人「留取丹心照汗青」,後人更應「不容青史盡成灰」。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都應該忠於抗戰歷史,永誌不忘。大陸當局如果能主動以「面對歷史,實事求是;面對老兵,將心比心」的態度,公開表示「八年抗戰由國民政府領導、中共參與輔助」,既符合歷史,也展現高度,這樣才能獲得海內外華人的肯定。

第三,我想與各位談談臺灣人民的抗日與抗戰。歷史上,臺灣人民的抗日與抗戰,要比大陸人民至少早30年。我們先從抗日談起。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次年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消息傳出,舉國震驚,全臺悲憤。當年進京趕考的全國舉人「不畏斧鉞之誅」,以「公車上書」提出「棄臺民即散天下」的警告。臺籍進士丘逢甲的著名詩句「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以及次年又寫下的「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充分反映了當時臺灣人的痛心與無奈。臺灣反侵略、反殖民的武裝抗日行動,從1895年5月,日軍在北臺灣澳底登陸就開始,到1915年臺南爆發的「噍吧哖(西來庵)事件」,已長達20年之久,之後再轉為非武裝抗日。這在世界殖民史上,是相當罕見的抗爭實例。

抗日先烈先賢中,包括成立「臺灣民主國」的丘逢甲、劉永福;組織新竹義勇軍的吳湯興、徐驤、姜紹祖;台中的林朝棟;彰化的吳彭年、雲林的李品三、屏東的蕭光明;領導游擊戰的「抗日三猛」林少貓、簡大獅、柯鐵虎;發動臺南「噍吧哖事件」的余清芳、羅俊、江定;主導「霧社事件」的原住民莫那魯道;在民國成立後返臺參與或協助起義的羅福星、林祖密等,這些先烈先賢的抗日行動,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在日軍據臺的第一年,各地激戰連連,日軍費時6月、多次增兵才結束「乙未戰爭」。日本的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將)以及近衛步兵第2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都在戰爭中死亡,戰鬥情況激烈得無法想像,根據學者估計,臺灣軍民死亡人數超過十萬人。日本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在1921年所寫的《日本殖民政策一斑》一書中也曾坦承,光是1898年到1902年,就利用總督府頒布的「匪徒刑罰令」誘殺了臺灣抗日志士達11,950人。

日本開始殖民統治後,臺灣抗日行動一直持續,除了武裝抗日外,還有以新聞、教育、文化等方式,推動非武裝抗日、爭取自治民主、設立議會的先進,包括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翁俊明、連雅堂、蔡培火、簡吉等以及後期的蔡忠恕、李建興等的地下運動。臺灣的抗日運動,不但持久,而且波瀾壯闊,令人動容。

再談抗戰。抗戰時期,李友邦將軍組編「臺灣義勇隊」在閩浙沿海游擊抗日;翁俊明領導「臺灣革命同盟會」;李萬居等臺籍人士參與「國際問題研究所」;丘念台組織廣東「東區服務隊」;林正亨加入緬甸遠征軍;謝東閔、黃朝琴、連震東等先賢也貢獻心力,他們志在光復臺灣,同樣令人感動不已。

先烈先賢的做法雖各有不同,但都志在追求自由與民主。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證明:臺灣當時雖然是日本殖民地,但他們效忠的祖國並不是日本。臺灣同胞抗日決心非常堅定,充分展現了臺灣的主體性。

最近,國內關於臺灣人的抗日與抗戰有一些討論。對此,我必須表達我的態度:我絕對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也明白在歷史格局當中,人民面對時代與命運,有許多無奈與感傷。但是,臺灣多少前輩,前仆後繼,為了反侵略與反殖民付出心血、甚至生命,史實俱在,不容選擇性遺忘,更不能讓子孫不知道這一段重要的歷史。如同于右任先生的詩句:「不容青史盡成灰」,這就是我的基本態度,也是中華民國面對國史應有的態度。而我們講述這段歷史,是為先烈先賢發聲,也讓當代社會對這段重要歷史留下見證,這是我無可迴避的職責。

8月14日,日本安倍晉三首相發表戰後七十周年談話,提及日本「侵略」與「殖民」的錯誤,以及日本「對婦女尊嚴與榮譽的嚴重侵害」。中華民國政府相信日本願意反省檢討,但更希望日本未來能夠做得更多、更好。

我要再次重申,我們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是基於「侵略的錯誤或可原諒,歷史的真相不能遺忘」的信念。我們不是要挑起仇恨,而是要譴責侵略;不是要炫耀勝利,而是要追求和平。

敬祝各位貴賓、官兵和寶眷們,身體健康、家庭幸福、萬事如意,中華民國國運昌隆,謝謝大家!

包括行政院長毛治國、總統府秘書長曾永權、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高華柱、外交部長林永樂、國防部長高廣圻、總長嚴德發、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董翔龍、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理事長李棟樑、行政院前秘書長薛香川及美國聯邦眾議員金恩(Steven King)等均出席是項活動。

2015/07/25

场景革命


  •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575141/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吴声,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中国电子商务委员会执行秘书长。一九九五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先后在凡客诚品、京东商城、乐蜂网等电子商务企业担任高管、顾问。二零一二年十二月至今,参与创办互联网社群罗辑思维,运用场景思维策划多起互联网商业案例。

目录  · · · · · ·

● 前  言 后连接时代的造物逻辑
● 第一部分 正在发生的场景革命
○ 第一章 长在朋友圈中的碎片化场景
我们用摄影来看待这个世界,用图片来认识这个世界,用自拍来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微信是基于连接的最大公约数,是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
朋友圈几乎是唯一的引爆场景。

○ 第二章 共享经济崛起的DNA
租车应用Uber 在6 年时间内估值超过500 亿美元; Airbnb 短租推出餐饮共享服务后,估值迅速从130 亿美元攀升到210 亿美元。为什么这些应用能够实现指数级的增长?共享经济是场景商业的典型演绎。共享经济商业模型隐含了对真实场景的全新定义。

○ 第三章 颠覆传统互联网入口的核心逻辑
为什么朋友圈被”足记”、”穹顶之下”刷屏?因为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技术将原本静态的场景进行了动态重构,在每一个点赞、评论的动作中,用户被卷入;社交网络状态的更新,让场景快速更迭渠道,场景成为重要的互联网入口。

● 第二部分 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
○ 第四章 ”体验美学”重塑新的商业价值逻辑
流量放大用户价值已不再适用,价格敏感性的存在不断边缘化。基于价值敏感性的”体验”成为首要法则,

场景解决思路是:为用户创造卓越的体验,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 第五章 ”空间链接”变成了新场景的定义指导

团购场景、打车场景的背后隐含了移动互联时代生活方式和消费形态的升级,O2O 反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链接逻辑,网络环境和生活空间正不断融合,带来新的跨界,从而定义全新的场景,也帮助我们创造全新的品类。

○ 第六章 ”社群”是场景的动力机制


如果场景自身不能具备一种亚文化的力量、亚群落的表征和社群感,就不会拥有大规模用户和商业应用的可能。如果我们理解以人为中心的商业逻辑,就会发现商业就是忘掉生意、忘掉利益,是深入思考我们和拥护者的关系。

○ 第七章 ”数据”让场景精确匹配用户需求

数据运营时代也是用户经营时代。场景背后是可量化的数据。数据流动性越强,生成的结构性也越多,使用者关系越清晰,新场景的创造也越清晰。

● 第三部分 构建场景的”四即”方法论

○ 第八章 产品即场景
微信、知乎、大姨吗、易到用车、美图秀秀……每一个App 就像定位清晰的黑洞,吸附着数量巨大的族群,场景成了虚实交互融合的核心,产品变成了场景的解决方案,手机也作为社交器官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状态。

○ 第九章 分享即获取
无数好友自发分享微信红包,让微信支付急速崛起;无数人自动分享”打车优惠券”,让滴滴快的成长为估值破百亿美元的移动入口。分享模式下,资源越用越有价值。分享就是获取,消耗就是积累。

○ 第十章 跨界即连接
六度空间理论正在被更多公司和品牌证实并简化——任何两个陌生的企业,通过强商务拓展找到接触点,彼此形成互补的品牌连接。品牌的跨界伴随的是用户群流动,原来井水不犯河水的两群人,通过品牌的跨界,完全打破壁垒,形成了新的用户群。跨界的深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定价关键。

○ 第十一章 流行即流量

互联网入口格局被颠覆,商业告别流量时代,消费者对相关的场景需求成为新的入口,也成为新的渠道。品牌不再被策划,而需要更多的引爆;营销需要更多细分的标签,需要窄化成生活方式的共同体。渠道与人的边界持续溶解,流量正全面服从于流行。

● 第四部分 场景的商业应用

○ 第十二章 场景重构商业模式

场景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商业模式的品牌、营销、渠道、设计、研发、市场、公关、销售和连接方式正被场景重新塑造。移动互联时代的个性化在商业上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社群化与场景化特征。

○ 第十三章 场景在商业应用中的分类(上)

河狸家为什么选择美甲而不是美容、美发切入?在美容、美发和造型之外,结婚纪念日要不要纪念?宝宝的百日要不要跟拍?在这些场景中,哪些是高频场景?哪些是低频场景?高频场景更容易获取用户,低频场景中会有天然不信任关系,却更容易获取高毛利。

○ 第十四章 场景在商业应用中的分类(下)

遇上野兽派,遇见的是鲜花心情,还是关于生活美学的想象?连接度高的有情感意义的生活场景是密度场景,产品容易成为场景链接的工具;而广度场景,如咖啡虽然频次高,但连接能力缺失,需要提高附加值,从而不可避免地要向密度场景转变。
○ 第十五章 场景成为传统产业转型为数不多的机会

传统产业在场景时代的转型不只是打造简单的互联网平台,也不是销售所谓的极致单品,而是需要真正具备互联网能力的团队,以带动线下、线上渠道,跟用户形成连接,并生成匹配目标人群需求的产品逻辑。

2015/06/22

高老頭

巴爾扎克 1835年的小說,收錄於《人間喜劇》系列小說中
故事背景設於1819年的巴黎
是巴爾札克對拜金主義最深刻的描述及抨擊

最初是以連載的方式刊登,時間在1834年冬至1835年,被廣泛認爲是巴爾扎克最重要的作品。

巴爾扎克使用了獨特的寫作手段,即將另一部小說中的角色用在自己的作品當中

小說也因它現實主義的風格而著名,使用微小的細節來進行人物或潛台詞的描述

小說背景
是波旁王朝復辟,復辟對法國社會影響深遠;個人在社會上取得更高的地位時小說的主題。
巴黎城也有自己的特色 – 特別是年輕的拉斯蒂涅, 他來自法國南部省份。巴爾扎克用過高老頭和其他人來對家庭和婚姻進行了分析,並對此表現出了悲觀的態度。

評價褒貶不一
有的評論家對作者刻畫人物和細節做出了褒獎
另一些作家則對腐敗和貪婪的描述反唇相譏

巴爾扎克的小說被大衆接受,常常被改編爲戲劇或電影
它創造出了一個法語詞「Rastignac」(拉斯蒂涅),即巴結權貴、不擇手段地攀高枝的傢夥

2015/06/12

月亮與六便士

  • 月亮是高不可攀的夢想
  • 六便士是為生存而不得不賺的卑微收入
更多有關 月亮與六便士 的事情
多數人皆是膽怯的抬頭看一看月亮,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


昨再次讀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

故事是中年股票經紀人不告而別, 離開妻子 離開工作, 離開社會, 只是去追求自己心中的願望,畫畫.   

月亮是象徵理想, 六便士是象徵現實. 毛姆的文字讓人清醒.

人為自己而活而非活在別人的期待.
人生追求的是生命的體驗,而不是意義.  

月亮與六便士中看到主角史翠蘭的人生抉擇.  

1919年的時代背景, 人生能有什麼選擇?   
國家主義,集體主義的時代氛圍, 對人生能有選擇是很不容易. 

照自己的意願以簡樸的方式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畫畫即使終生默默無名,也無損自我價值. 

主題是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是自由主義, 個人主義.對照當時時空背景的確很掙扎. 

人格特質反映人生, 才氣與世俗就像價值與與價格存在差距. 
主角史翠蘭性格有逾矩的成分,這性格特質成就他的故事與命運, 中年不告而別, 到巴黎重新開始, 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選擇讓人生出現戲劇性. 

  • 心自有它的自由,理性無法理解. 人很複雜.

人選擇面向真善美, 是對美的追求, 
即使受現實折磨, 人對永恆價值有一種企盼和依歸, 
但並不等同於才華,而一種抉擇的勇氣. 

遠離社會中忌妒與嘲諷.  
孤獨, 一切皆變得純粹.  
物質降低,精神拉高. 活在夢裡, 遠離現實,  卻接近靈魂.  缺點是乏人照應.  愛皆是獨特.  中年追尋新世界,擺脫社會化的一面, 受盡折磨的打工生涯,  但回首仍不枉自己的選擇.

人生是什麼? 

有"月亮與六便士"的掙扎嗎? 

人生是選擇


  • 故事大綱
小說大部分以自述者的眼光寫成, 自述者最初通過思特里克蘭德的妻子介紹而相識。

部分章節全部是由自述者回憶的他人的故事或自述(選擇性的編輯或修飾了一些對話,特別是思特里克蘭德的,因爲文中說道思特里克蘭德比起口頭語言更傾向用身體語言表達)。 

思特里克蘭德是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倫敦的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股票經紀人。

小說起始,他離開妻子和孩子到了巴黎,以藝術家(主要是畫家)的身份過著貧窮卻目中無人的充足的生活,夜宿於破敗的酒店,疾病飢餓纏身。在始終縈繞的強迫性的藝術表達的驅動下,思特里克蘭德不關心物質上的安逸,漠視身邊環境的艱難,但在巴黎時一直接受一名商業上成功的但已過氣的荷蘭畫家、自述者的朋友戴爾克·施特略夫的幫助。後者隨即認識到思特里克蘭德的天賦。 

在施特略夫幫助思特里克蘭德度過一場危及生命的重病後,施特略夫的妻子布蘭奇因愛上了後者而與她的丈夫分開。

思特里克蘭德隨後拋棄了布蘭奇(所有他想要的不過是一個模特而不是一段感情,小說的對話中思特里克蘭德提及了此事但布蘭奇願意承擔風險)。

隨後布蘭奇自殺身亡,成爲又一個思特里克蘭德對藝術和美的全身心的的追求中的犧牲品。

在巴黎的故事後, 故事又從塔西提島繼續。

思特里克蘭德已經死了,自述者試圖從他人的回憶中拼湊出他在島上的生活。

他發現思特里克蘭德和一名當地女子發生關係並生下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死掉)並且創作上非常高產。我們得知思特里克蘭德因麻風病去世前在塔西提島度過了幾年,在這之前還在法國港口馬賽定居了一段時間。思特里克蘭德留下了無數畫作,但他的妻子根據他的遺願在他死後將他在因麻風病失明前於他的小屋的牆上創作的傑作燒掉了

(故事主角, "思特里克蘭德", 音同"史翠蘭")

2015/05/10

關於孤獨

更多有關 孤獨六講(附DVD) 的事情
讀蔣勳 孤獨六講
  • 儒家
儒家文化是從眾與順從的倫理,  是形式而未觸及人的內在本質. 所以不懂公與私的分野,少了對隱私的尊重. 

很少談及孤獨.  但很多事人云亦云往往是愚昧,少了慎思明辨.  例如孝順, 割股療親是對的嗎? 太多的道德與教條人的行為能道舉但愚蠢.  小時候,記得生病要吃香灰, 懂事後就覺得荒繆.  

  • 與自身對話
孤獨有其必要. 人人都要養成孤獨的能力,學會獨處與自身對話.  人生常需處於孤獨的狀態才能成事,  讀書做學問要孤獨, 創作更需要獨處的勇氣. 孤獨能豐富人的內在 而遠離表面浮誇. 
  • 明辨慎思
台灣媒體需要與哲學界連結, 明辨慎思社會價值, 尋求人最適處世哲學. 現代社會應該是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平衡與綜合. 儒家講倫理, 太講求群體文化, 而忽略個體的可能, 是儒家文化的缺點. 老莊思想比較鼓勵獨處,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 也比較像湖濱散記梭羅的思想.   但中國文化 孤獨亦即悲慘
  • 回歸生命本質
人要活出孤獨感. 回歸生命本質, 儒家文化在現代要適當調整.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有意義,  不須特別強調. 人也不是為賺錢工作才有價值. 那是奴隸. 存在就有意義. 意義要尋找與追尋. 忌活在別人的意義裡,那是愚蠢.
  • 生命的形式
生命的形式皆是孤獨的. 獨自來,獨自走. 歡鬧是短暫, 孤獨是常態. 個體的獨立性能啟發多可能.  懂孤獨才能生命圓滿. 孤獨不是寂寞, 孤獨不是空虛. 
  • 語言的限制
語言有很多限制. 語言的兩個極端一邊是法條, 另一邊是詩. 
如果語言要能有一些顛覆性才能展現活力.  歌功頌德或教條的語言終究害了體制.  

孤獨是沉澱. 之後是思維的清明.

閱讀地圖

歷史上人為書而瘋狂, 但現實裡, 愛書的人仍有但是越來越難尋. 一切知識的傳播都是靠書, 書靠印刷術的發明的普及與傳播. 書,權勢的權力還是在讀者, 有讀者,書才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