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

珍珠港

看到安倍將訪珍珠港(note1), 很感慨命運的捉弄. 造訪目的是絕不能讓戰爭的恐怖重演,希望表達這種決心,共同面向未來,同時也傳達一個關於美日和解之可貴的信息. 

從影片理解過去戰爭的痛苦

攻擊珍珠港的計畫來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自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的計畫;美國則因為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多項戰爭罪行而施行道德禁運,並逐漸升級。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英國對日本停止一切的石油出口。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的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政策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加以干涉,因此必須給予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致命的打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6]。然而,日軍的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當時一艘也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的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義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最後軸心國的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兰克林·罗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的一天」,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note1: http://cn.nytstyle.com/international/20161205/shinzo-abe-pearl-harbor-japan/zh-hant/)



我對四川的辣有種特殊的情感, 這是一個好生意,但問過周遭很多人,也問過重慶的創投朋友,沒人對這辣產業感興趣. 我也跟食品行業無關. 所以每次看看到相關信息 就也只能看看而已. 

2016/12/04

最後的黑膠唱片店

這紀錄片滿感動, 數位化重塑的音樂產業,但用心聽音樂的行為與影響的本質並沒有變, 一張張的黑膠或cd 是對美好時光的回憶,是青春, 是赤子之心, 音樂的本質是一種希望.



最后的黑胶唱片店 from Joe cc on Vimeo.

2016/12/01

Discovery 全球最大紀錄片製播媒體創業探索之旅

很好的媒體創業故事,  創業共同的特質是相通的, 不同點是在行業特性. 人生的經歷是一段段不同階段的累積, 很多事是水到渠成,  人生到了某個階段就會發生該發生的事, 閱歷和知識積累是重要的. 好奇心加上大膽與熱情,很多經歷會推著人生前進.  觀察力和發現機會的能力, 知識力, 能找出機會, 懂達成目的的做事方法, 好奇心加上測試發現,  讓自由與進取成為一種創業特質.

他對自身事業的思考很深刻能夠定義清楚自己的創業的定位, 是科學內容製作,而不是以傳播技術來定位,  這清楚定位很不簡單而且還是需要技術知識和人才.  知識力,觀察, 準備, 熱情, 計畫,人,品牌, 產業分析的能力, 對頻道的成本理解和管理, 這些都是很務實的創業真實.  

一些內功,一些是外在環境,  加上能找到對的人, 補自己理性專業不足的部分.  最重要的這些作為都是基於對客觀的觀察與發現.  一步一腳印,能屈能伸,  懂怎麼推銷, 也知道財務管理, 讓個人的美好特質發揮. 對於付費頻道與廣告模式能有很清楚的成本分析. 

 對事業的定義最重要, 基礎在於深入的觀察,  這種創業精神其實跟美國首任總統富蘭克林的開國精神是一致的. 

2016/10/28

2016/10/15

大賣推手

<大賣推手> 這是前索尼執行長的職涯告白. 

一個CEO 在企業裡 ,市場上,所遭遇的問題大致是類似的, 但是不同行業的產業特性是不一樣的. 大多數時間, CEO  就是做在平衡公司內和外界的市場機會.

"做產品, 賣到市場上,收到錢"

因為要開發產品,所以識人很重要, 有識人的眼光, 也有辨別人才及聽出歌曲的潛力. 就是這種類似星探的商業嗅覺.  但這行的都是藝術家,對作品及創作是沒有成本意識, 像 MICHAEL JACKSON 做專輯,就不顧成本, 大牌也聽不進去,當然一旦銷售不如預期, 肯定是要受很大的打擊.

唱片行業, 是製作部門和宣傳部門, 就是"打造一個產品, 買給消費者", 產業裡有一個共生的系統, 唱片行與電台之間的共生關係, 過去, 傳統媒體的宣傳就是唱片銷售的催化劑.  Tommy Mottota 盡是見證一個唱片工業的輝煌世代.

唱片業是個獲利超高的行業, 複製成本低, 利潤極高, 靠消費者對音樂產品的認同購買唱片並擁有音樂,  這樣的風光風景,漸漸因為聲音的取樣技術的出現, MP3 的規格及終端裝置的普及,  加上 P2P 技術 產生像NAPSTER 的音樂分享網站, 對原本的唱踭工業價值鏈產生很大的衝擊.

這本書看到很多樂壇很多天王天后的故事, 可以讀到明星的塑造過程. 這是一個造夢的行業

閱讀地圖

歷史上人為書而瘋狂, 但現實裡, 愛書的人仍有但是越來越難尋. 一切知識的傳播都是靠書, 書靠印刷術的發明的普及與傳播. 書,權勢的權力還是在讀者, 有讀者,書才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