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7

音樂應該是一種通識教育 人人爭當獨奏家的生態並不合理

就我了解師大音樂系已經調整了.

過往: 

小提琴獨奏在整個音樂教育中屬於「高等教育」,要求非常嚴苛,對琴童的天賦要求也很高。但現在,這樣的「音樂神童」卻正在被批量化地訓練出來,在這樣的訓練中,音樂教育正在失去她本來的意義。而這些問題和悖論,不僅存在於Izabela所研究的那90多名小提琴手中,也更廣泛地存在於讓孩子學音樂的大多數家庭中

音樂的意義被侷限了,變成只是訓練成為樂器演奏高手. 

"比賽的競技色彩與音樂教育的意義本身背道而馳"

真的, 音樂並不是比賽, 比賽讓音樂本質的意義變質. 

家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父母分成了三種類型:菜鳥型行家型音樂家型。菜鳥型家長對音樂世界一無所知;內行家長雖然不懂演奏音樂,但對小提琴獨奏界有所了解;音樂家家長自然最懂音樂教育,對音樂界現行規則也最了解"
'音樂家家長就不同了,不管在選擇老師和音樂資源的掌握上,始終優於非音樂家家長,規劃決策上更具有戰略性。但因為要顧及到自己音樂事業的發展,他們無法騰出太多時間督促孩子練琴,孩子往往會半途而廢。而在非音樂家家長中,很多母親擔任著監督陪練角色,陪伴孩子走過獨奏教育的第一階段,反而更能堅持到底'

"音樂學習是一輩子的修為,沒有獲得大賽冠軍,反而可能擁有更加良好的音樂生涯,因為他不會經歷拿到第一名之後的虛無感,而且疲於週遊各地表演同一個曲目。在古典音樂界,最好是每周練習一個新曲目,如果得到冠軍後要花兩年時間不停表演同一個曲目,這就已經不利於他在這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過度重複的練習,  也是會造成"認知頻寬的窄化", 對演奏之外音樂相關的學習反而不好. 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長年能站在舞台上的演奏家, 演奏之外 還是有很多要學的部分, 性格的陶冶, 團隊協作的能力, 對音樂市場的洞察,對傳統曲目的應用與創新 這些能力與特質都不是單獨演奏能學的到的.
  
演奏之路要順勢而為, 不應強迫以成敗論因雄, 音樂是要體驗真善美, 是感受.
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 讓人願意投入其中不斷學習,以興趣 應用 拉動學習, 這樣音樂教育效果會更好, 職涯之路也更寬廣.

(10年追蹤採訪90名小提琴手, 她認為世上多數音樂教育都是不對的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gdn8Oe.htm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閱讀地圖

歷史上人為書而瘋狂, 但現實裡, 愛書的人仍有但是越來越難尋. 一切知識的傳播都是靠書, 書靠印刷術的發明的普及與傳播. 書,權勢的權力還是在讀者, 有讀者,書才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