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齊邦媛的巨流河. 一本書是人生紀錄,是時代的見證,是國家苦難的記憶. 文字是時代的見證.
文學, 是格局, 情趣與深度.
作者1924年生, 時代背景是軍閥割據, 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 中國在推翻前朝,百廢待舉的階段. 她的家庭與教育背景培養她開闊的視野. 無論是天津新學書院的英式教育,或是天津南開中學時期. 她父親齊世英是留日學生, 接受日本的精緻文化及文學,史學,哲學的薰陶. 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跨文化的教育與宏觀思想是培養留學生的知識救中國的情操.
作者體驗軍閥割據及國家民族面臨存亡的生死關頭, 八年抗戰有太多沒家孩子的淒苦故事, 戰爭的傷痕很難在心中抹滅.
那個時代,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跟中國的命運運息息相關. 只有切身經歷過國破家亡, 流離失所, 才能在文字間寫出真切的體會.
從東北的軍閥割據,日俄戰爭,七七事變,淞滬戰爭,九一八事變, 在一邊逃難一邊讀書的日子, 在大時代動盪下的個人求學歷程有一種真正人與人患難與共的感覺.
在戰亂中仍培養文學的心靈, 看展覽,讀書會,但也因為這些管道亦成抗戰勝利後共產黨滲透分化的管道, 在意識形態分明的大時代,人的命運何其渺小. 有誰能冷靜地從群眾抽離而慎思明辨? 如此的群體意識又在國家抗戰後又面臨下一個國共戰爭的災難. 中國人無法看清自陷於不斷戰爭的漩渦, 沒有避戰休養生息的智慧. 難道一場又一場的戰爭與災難能用比較其大小?
在這樣的時空下, 見證中國兵荒馬亂的時代, 在求知的歲月裡及後來留美時期, 對於詩的領悟,英國文學的啟發,中國文化史的理解,及台灣鄉土文學,大陸傷痕文學的研究. 培養了求真求善的心靈.
東北有其獨特的傷痛, 1948國民政府遷台, 那段接船的日子 也有其戰爭下的鄉愁. 那是一個大時代的記憶. 直到今日字字讀來仍是有很多的感念與傷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