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讀 1988 初版的書, 背景是蘇聯入侵捷克後的布拉格, 1968年, 二戰後的冷戰時期. 現在回頭觀看舊時代, 當然很感慨.
從小說看出來國家主義對人的牽制, 作者是1929年生,捷克人, 是戰亂年代. 當時亞洲, 民國19年 (1930) 是中原大戰, 戰亂的年代, 小說反映當時人的意志和價值.
為何要媚俗(Kitsch)?
為何從眾, 輕蝕心靈 ?
人的生活行為都有影響, 行為要一致, 齊步走, 一致性,服從,
扼殺人的很多可能性. 是壓抑的年代.
二元對立的價值互相牽制.
輕與重, 靈與肉, 政治 軍事決定了人的命.
是國家的傷痕, 蘇聯一夕入侵捷克, 總理被帶走,全城老百姓被監管,控制,評價. 一切沒有自由.
所以對照現在更覺公民意識的可貴.
書中四個主要人物: 托馬斯, 特麗莎,薩賓娜, 芙蘭茨
亡國的壓抑反映在文字, 生活, 心靈與肉體. 就像"失根的蘭花", 渴望離開自己土地是不幸的人. 離開是"輕", 回去被侵略的祖國是"重".
重,接近人生真實, 輕,讓一切失去意義. 沒有絕對, 二元區分反而愚蠢.
文學是最好觀察社會的角度. 反映人生, 也反映社會. 文字記錄了很多巧合, 有藝術,性與靈,哲學, 音樂,繪畫,歷史,攝影. 是解放的象徵.
這本書,不易讀,書中藉由各種藝術形式反映象徵很多事情, 我也察覺台灣導演在電影中也應用其手法,讓故事抽離, 那個舊時代國家主義是一種假面,真實其實是生活萬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