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6

专访胡左浩:中国制造未到生死攸关时刻


21世纪网 戴闰秒 2012-09-25 12:59:33

清华大学教授胡左浩接受了21世纪网专访表示,煎熬之中的中国制造面临转型,“现在是企业经营者集体洗脑的时代”,未来将呈现多梯度与区域性特点。

21世纪网讯 21世纪网在推出了“中国制造,这张面孔在流泪”的专题之后获得了巨大反响。目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两税并轨、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三座大山”,外资的相继撤离也在发出明显的信号——中国制造业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胡左浩接受了21世纪网专访,他表示,目前我们的制造业正处于拐点之中,但并未到生死攸关的时刻,不要低估中国市场的容量,我们有着广阔的农村市场,制造业转型将会呈现出多梯度与区域性的特点。胡左浩同时认为,未来的全球制造业将会多国家为中心的局面,二三十年内中国仍占有重要的份量。

清华大学教授胡左浩

从“微笑曲线”到“哭泣曲线”

“我们正处于制造业转型的拐点中,但并未生死攸关”

21世纪网:您认为现在的中国制造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胡左浩:目前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制造业仍然有优势,但优势在变小。我们一直有制造业大国的背景,早年经济水平不高,资源和能力要先从制造业或者装配业做起来,各个方面也符合发展制造业的条件,比如土地成本低、税收低,基础设施成本低,当然,还有人工的工资低。国内的市场需求大,再加上成本的低廉,使前几年制造业发展比较快。

然而经济发展是阶段性的,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不仅仅反映在总量的增加上,更反映在结构和质量的调整、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可以说,我们目前处于制造业转型的拐点中。

21世纪网:可不可以说我们处在了转型的迫在眉睫时刻?

胡左浩:目前并未到生死攸关的时刻,离你说的“迫在眉睫”还差那么一点点。

什么叫生死攸关?日本在80年代碰到了这个情况:第一、日元大幅升值,出口产品价格升高;第二、日本人工资大幅增加,又受到中低端制造商的挑战,那时候真的是生死攸关了,只能靠不断的研发技术、争取海外市场来求生。

我们虽然也面临着人力成本增加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但不要忘记,中国的市场很大,梯度大,容量也大,这给很多企业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我们高中低档次的产品都有需求,这是中国的收入结构决定的、城乡差距决定的,我们还有二三线城市、还有广阔的农村市场。

所以,在中国,说到制造业转型,是要分行业和地域的。比如沿海城市的玩具业和服装制造业等,现在苗头出来了,最难办的是广东那边中小厂子,地也贵、人工也贵,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啊,富士康不就搬到河南去了吗?

21世纪网:您认为“生死攸关”什么时候才到?

胡左浩:十年左右。都说现在中国经济下行,但这是高位下行,总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高的,永远不要低估中国市场的容量。

21世纪网:那是什么样的契机或者说时间点导致了制造业的变化?


核心提示:清华大学教授胡左浩接受了21世纪网专访表示,煎熬之中的中国制造面临转型,“现在是企业经营者集体洗脑的时代”,未来将呈现多梯度与区域性特点。
胡左浩:进入了2010年以后,制造业环境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力成本在增加,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于工作和报酬的诉求也更高;

另一个是以往我们靠成本优势大规模生产,但是生产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所以价格上不去,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成本又越来越高,利润大幅下滑,那么对我们众多企业提出要求,逼迫产业转型、技术提升和管理转型。

而从外部环境来讲,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也是使得我们重新布局自己的制造业。

21世纪网:您提到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其实现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用工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胡左浩:这得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用工荒确实是经济的长期隐患,这确实有新增劳动力供给大幅下降的原因,但其实在我看来,最核心的因素是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原来劳动者都是小学、初中没毕业,脏累苦的活儿都愿意干;现在都是高中毕业,这些活儿还愿意干吗?

劳动大军早年发展靠压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这种外延式的增长,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增加,劳动大军工资提升是必然的要求,并且不可逆转,还有加快的迹象。这是对社会财富要合理分配的要求,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国家道德水平的体现,

另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消费、才能买房子或者旅游,劳动大军才是社会主体,只有他们工资提高了,整个社会文明才会进步。

胡左浩认为,高铁跟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比,主动权完全操控在中国自己的手上,而且慢慢打入国际。

企业在转型中的生存

“现在是企业经营者集体洗脑的时代”

21世纪网: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企业上来说,现在是迫使他们必须转型的好时机?

胡左浩:中国企业走过了“低成本、低质量”、“高成本、高性价比”的阶段,现在是第三个阶段——创新。

中国企业想要迈入第三个台阶,一个是技术升级、一个是管理升级。技术升级要不断开发新产品,之前我们的企业都是属于追赶型的,看着别人做就可以;到了创新,不确定性很大,逼迫企业将钱投入到创造领域去,技术是买不来的,买来的技术都是二流的。

其实在这方面有做的比较好的,但是可能争议比较大,就是高铁。高铁跟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比,主动权完全操控在中国自己的手上,而且慢慢打入国际。相比来说,我国是汽车是第一大制造大国,但在世界上一点地位都没有,不管是一汽、二汽,还是吉利、奇瑞,完全不在国际视野内,所谓合资品牌都是虚的,如果我们政策变了,可以搞独资了,人家立马就会把国内厂家甩掉,合资厂其实什么都没有,又没有技术,又没有配套。我们的汽车业就是给别人代工,没有掌握主导权。

21世纪网:目前来说,企业似乎没能摆脱粗放型增长,比如钢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困扰着所有的钢铁企业。

胡左浩:钢铁业也会两极分化,

一类是产品质量性能很好,
另一类是成本控制的很好,通过技术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包括兼并收购、产业链优化与打通。

市场疲软不等于所有企业都疲软,也有很多企业出口的很好,在于其有没有独特的地方。广东低值加工厂子的倒了一片,专门做玩具的玩具厂就剩了一家,但是那家做的很好,为什么?因为他们把倒闭的厂子都兼并过来了。

21世纪网: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两税并轨、人民币升值压力“三座大山”,但就目前来讲,企业似乎没能做好准备去应对这些。

胡左浩:企业转型绝大多数是被迫的,主动求变的人很少。

你说到的人力成本,前面已经提到了,这是必然的趋势;至于税的问题,中国税收重和轻不好说,因为地方政府反税反的很厉害。而且,任何国家高速发展过程中,税收都是越来越多的,日本的零售税、消费税都是后来才加上的,有利于政府的二次分配和公共服务,只不过我们要监督政府把钱用到正途上面去。而汇率由市场决定,在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过程中,汇率都是上升的。

我想说的就是,这都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企业经营者不能抱怨。做企业的人应更多关注自己的内部、适应市场,做好应变的准备。

现在很多做企业的人保持着老一套思维,原来靠低成本、低地价、以及政府给的低税收进行原始积累,现在发现都没有了,却还妄想着追求这个东西。企业经营者也需要自己转型和变革,现在是企业经营者集体洗脑的时代。

外资唱响“离歌”

“不必大惊小怪,走的企业都不要把它当回事”

21世纪网:您怎么看外资的“撤退潮”?

胡左浩:外资撤离中国是很正常的现象,以后这种情况还会有。
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商言商,哪个地方便宜就到哪个地方去,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本身在中国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国市场是全球竞争的市场,做不下去了自然要走。不要高看这些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都是自己本事不成,我们要看背后的东西,走的企业不要把它当回事。绝大部分企业还是会留在中国,毕竟规模大、潜力大,能赚大钱。诺基亚没有中国市场的话早就垮掉了,僵而不死,是中国市场给他了喘息。


21世纪网:那么反过来,撤走的外资会不会对中国经济有影响?

胡左浩:有部分人很担心这个问题,但实际上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不要怕下岗和失业,我们市场大,即使有三万人下岗,其他企业也会吸纳过来。只要市场有需求,这家厂子厂关门了,其他企业也可以接收。一定要知道中国是很大的市场,吸纳能力很强。

中国制造的未来

“未来二三十年,中国都会是制造中心”

21世纪网:有人说,全球制造业的再分配已经开始,虽然目前还只是最初阶段,但印尼和泰国对FDI的吸引力明显提高,世界工厂的位置是否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胡左浩:你放心,在未来至少二三十年,中国都会是中心。原来的观点是制造业只有唯一的中心,这是错误的,印尼和泰国会是中心,但是中国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制造中心。这一点我坚信不疑。

21世纪网:哪来的信心?

胡左浩:外资来中国经营和投资,分成两类:一是把中国作为再出口基地,看中了中国的综合成本优势,目前,我们的综合成本优势还是突出的,比如在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别的地方做不了。第二,看中中国市场,这是未来潜力巨大高速增长的市场,那这样的企业就更不会选在别的国家制造。

21世纪网:如果我们一直是世界工厂、制造中心,那我们的企业仍然在做最低等的工作,怎么转型和升级?

胡左浩:中国是主要的制造中心,但不是中国经济的全部。我们也可以也走向苹果、亚马逊这样的模式,成为解决方案供应商,品牌运营商,这就是制造业的转型。

现在我们所说制造业遇到的瓶颈仅仅指的是装配业、是最低端的,原配件、组装设备、模具这些都是制造业,制造业未来的升级任重道远。(21世纪网 戴闰秒 )




胡左浩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1985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在浙江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200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经济学部经营学科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讲授营销管理,渠道管理,服务营销,销售管理等课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閱讀地圖

歷史上人為書而瘋狂, 但現實裡, 愛書的人仍有但是越來越難尋. 一切知識的傳播都是靠書, 書靠印刷術的發明的普及與傳播. 書,權勢的權力還是在讀者, 有讀者,書才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