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

珍珠港

看到安倍將訪珍珠港(note1), 很感慨命運的捉弄. 造訪目的是絕不能讓戰爭的恐怖重演,希望表達這種決心,共同面向未來,同時也傳達一個關於美日和解之可貴的信息. 

從影片理解過去戰爭的痛苦

攻擊珍珠港的計畫來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自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的計畫;美國則因為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多項戰爭罪行而施行道德禁運,並逐漸升級。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英國對日本停止一切的石油出口。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的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政策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加以干涉,因此必須給予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致命的打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6]。然而,日軍的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當時一艘也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的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義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最後軸心國的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兰克林·罗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的一天」,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note1: http://cn.nytstyle.com/international/20161205/shinzo-abe-pearl-harbor-japan/zh-ha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閱讀地圖

歷史上人為書而瘋狂, 但現實裡, 愛書的人仍有但是越來越難尋. 一切知識的傳播都是靠書, 書靠印刷術的發明的普及與傳播. 書,權勢的權力還是在讀者, 有讀者,書才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