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1

上海实体书店谋生拼特色

近年来,实体书店倒闭关门的消息不绝于耳。大家在哀叹实体书店命运不济的同时,也纷纷探求其现实生存之路。尤其是一些中小微书店更四处拜求生存的“灵丹妙药”,以逃脱关门之厄运。但有几家上海中小微书店在顽强坚持着对自身优势的把握、对经营原则的坚守、对生存求变的探索,这让我们看到了实体书店的“复兴”之路。

  专业书店——独此一处

  1993年,缘于自己当年求学时“一书难求”的经历以及为母校师生、音乐爱好者、音乐团体等提供优秀音乐资料的初衷,汤元龙与妻子在上海音乐学院旁开设了元龙音乐书店。多年来,他凭借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精准的判断力,寻遍各个音乐专业出版社,搜罗精品,找寻真品,为读者提供优品,推荐上品。

  靠着这份真诚和诚信,元龙音乐书店经过近20年的摸爬滚打,在全国音乐类专业书店中“一枝独秀”。因为童叟无欺,因为口碑良好,很多人都希望使用“元龙”品牌,在国内其他地方开办加盟店或者分店。但这些“叩门金砖”都被以信誉和口碑为本的汤元龙拒绝了。他说:“如果开10家店,一家失信,10家都会蒙灰。”汤元龙还打趣地说:“我们就是本着为学音乐、爱音乐的读者挑选最有学习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音乐乐谱,不挣钱也要坚持,宁愿做‘孤家寡人’啦!”

  至今,元龙音乐书店全国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学术书店——做精做专

  “学术书店变大后,学术的成色就会降低。商业的发展目标是要做大做连锁,但是不符合学术的精神。”上海鹿鸣书店总经理顾振涛讲述着自己概念中的学术书店。他认为,当下许多书店因为要面面俱到,反而不好生存。比如现今受冲击较大的书店多为中型店,300~500平方米,定位不准确,经营成本比较高。相反,真正在某一点上做的比较精、比较透的小型书店反而更有生存的空间。

  顾振涛经营学术书店有着自己的“一招鲜”。鹿鸣书店主要服务于文史哲类学者及专家,在图书品种的选择上具有针对性,从学术研究者的角度出发,选择对其有参考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图书。从购买的方式上来说,虽然网店会提供相应的信息,但是总比不上亲自翻看图书了解得更加全面和细致,尤其是学术类图书。“经过我们书店专业的遴选,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学术图书呈现给那些做学术研究的读者,让他们省时省力,快速找到适合的图书。”

  当然,学术书店的图书不一定都是最新的,不少是多年前的“陈酿”。在顾振涛看来,像自己这样的学术书店一直需要积累。“比如,莎士比亚书店,有些书就是有历史的。如果我们的书店能够做到50年,有了自己的积累,那么其他书店就无法复制了。学术书店与其他书店最大的不同在于——持有和等待。”

  “有积累的学术书店,有‘陈酿’的学术书店,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书店。学术研究不会因为社会的变化而消失,会薪火相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术书店有自我的生存空间。”顾振涛坚定地说。

  艺术书店——大隐隐于市

  目前很多书店因为租金等成本考虑多选择僻静地方,而千彩书坊却反其道而行之。无论是静安店还是即将开业的浦东店,都选在地铁交通发达、周边写字楼林立的黄金位置。书店的经营者将千彩书坊定位为具有艺术气息和氛围的艺术书坊。秉持艺术来源于生活,更应该走进生活的宗旨,千彩书坊让更多的大众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千彩书坊静安店除了经营张爱玲作品以及与张爱玲有关的其他作品外,还经营与出版社协商买断的艺术类图书。据上海金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烨介绍,从静安店3年的销售情况看,图书销售占整个书店销售收入的55%~60%。而一套定价1800元的《锦绣文章》图书,竟然在店里卖断货了,还得与出版社协商添货。“当然,只是靠图书不足以支撑我们高额的房租,我们同时还举办一些与艺术有关的沙龙、艺术品品鉴等活动降低经营成本。”

  据悉,正在筹备开业的千彩书坊浦东店从计划、调研、立项到装修,整个过程耗时半年。张烨说:“我们希望做到最好,也希望能够做得长久,让更多的人在走进我们书坊后,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而获得艺术的熏陶。从下决心选址在浦东陆家嘴(600663,股吧)地区,从装修风格秉承中国古典文化与老上海风格融合,从经营模式探索‘书+咖啡’、‘茶+新文化(300336,股吧)元素’,从图书陈列布局坚持精细化、特色化……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借鉴了千彩书坊静安店的成功经验,也反映出我们对实体书店发展前景的判断和憧憬。我们希望通过2~3年的努力,把千彩书坊浦东店打造成浦东地区、陆家嘴商务区一家特色实体书店和一个知名文化品牌,同时形成浦东浦西及各中心城区的规模连锁效应。”

  “24小时书店”——关注体验

  上海福州路上的大众书局,提出了“24小时”概念,是大众书局尝试实体书店的一种经营模式。据江苏大众书局图书文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上海公司总经理毛泉介绍,因为这家店是独立店面,所以可以寻找更多的营销点进行尝试。

  “在书店商品整合中,不能仅仅是商品的多元化,还要更多地关注读者感观的体验。比如,打造‘24小时书店’,就是希望给读者一种触觉、视觉的体验,而这些感观体验是很难在网上书店体会到的。”毛泉说。

  其实,在走专业化的道路中,大众书局尝试过很多举措,最终他们选择专注做实体书店。在做大做全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很难将书业的产业链全部覆盖,而做书店又不能完全以利润为导向,要考虑为百姓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服务。因此,大众书局毅然裁掉了其他业务,仅留下书店主业。

  “事实上,每个城市都需要书店的存在。书业从业者只是在埋怨政府,其实是自身的观念太陈旧,不敢打破常规,不敢尝试改变。书店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认为,有书的地方就是书店,而不能仅仅将书店定义为我们平时看到的样子。”毛泉阐释着自己心目中的书店,“未来我们实体书店的图书比重不会增大,我们希望能够在旗下的连锁书店中打造具有各种体验感的书店,开创七八种模式,并结合当地情况寻找最适合当地需求的发展模式。”

  链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简称三联书店)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1948年三店在香港合并,正式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与人民出版社合并,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閱讀地圖

歷史上人為書而瘋狂, 但現實裡, 愛書的人仍有但是越來越難尋. 一切知識的傳播都是靠書, 書靠印刷術的發明的普及與傳播. 書,權勢的權力還是在讀者, 有讀者,書才會有意義..